有所取捨有所得#2023w15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第 3 期, 歡迎訂閱!

Will Liu
4 min readApr 9, 2023

您好, 這是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 週報第 3 期 (#2023W15), 在每一個週末, 從三個不同的角度, 用最貼近當下的思考, 為人生增添更多可能, 邀請您暫停 5 分鐘, 留給閱讀。

上兩週嘗試改變不同的格式, 想了許久, 我還是打算改回來, 感覺更加貼近自己。

所以, 讓我重新歡迎大家, 感謝您訂閱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 每一週, 整理我自己的所思、 所見與所得, 分享給你。

不僅如此, 部落格也回到了 Typlog 之上。 好像一且都在這兩個月沒有轉換, 回到了跟兩個月前一模一樣。

重回原點, 聽起來是非常令人受挫的, 但也因為這樣, 這些經歷深刻且珍貴。 每一次做的決定, 都會有其原因, 總使不足外人道, 但在心中卻也有一定的脈絡。

這次的轉變, 來得並不突然, 卻也只是重新讓我思考, 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資訊社會帶來的便利, 讓我更容易擷取訊息, 但另外一方面也帶來挑戰, 挑戰對於信息的判斷力, 更多時候其實是在不斷提醒, 要去提升自己的判斷力。

選擇其實很耗能

剛好, 今天在逛 Twitter 的時候, 看到一則分享。 裡面的這張圖正好呼應, 我最近的思考。

Apple Notes vs. IQ
Apple Notes vs. IQ

雖然我不確定用 IQ 當作分野是否好, 但這張圖本身卻引起了我很多思考, 如果不用 IQ 當作 X 軸, 或許可以這樣區分:

  1. 少有辦法的人;
  2. 有辦法的人;
  3. 很有辦法的人。

感謝家庭環境, 我應該可以把自己歸類第二區, 是一個有辦法的人。 圖上也蠻符合, 常常會在不同的 App 之間來去, 希望能夠串連出屬於幾的宇宙。

過多的選擇, 我曾經覺得這樣很好, 直到有天認真體認到時間的有限。 選擇創造出了更多可能, 但 「做選擇」 對於時間跟體力的消耗, 無形且巨大。

轉換是需要成本的, 經過幾次後, 我可以說轉換的成本比不轉換大的多。 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 會逐漸累積出一定的厚度, 每一個過去, 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當我們想要跟過去不同, 所耗的精力相對的大很多。

所以有時候我們黏著在一個地方, 以避免體力無法支撐過度的轉換。

有捨才有得

只是一個地方停久了, 人也是會覺得膩, 所以近幾年 「斷捨離」 三字蔚為風潮, 好似讓一切事情消失, 我們就可能得到重生。

人們常說, 捨得放在一起, 就是是為了提醒每一個人: 有捨才有得。 都對也都錯, 人生就像是一台飛機, 主動權在起飛與前進, 但要能夠向後一步, 外力的幫助不可少。

不是因為有捨才有得, 而是因為我們同時間打開了不同的可能, 因為有了新的元素加入, 所以能夠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可能就這樣蹦出新的火花。

就像最右邊的那群人, 少了一點選擇, 更多的是留給自己, 與對手們產生交互作用。 時間不用浪費在轉換、 選擇、 移動, 就有更多的餘裕, 專心地創造之中。

關於日更的體驗

四月一日, 我開始做了一個無庫存實驗, 一直以來並不覺得自己會做日更, 但卻也是一個很好的新元素, 去期待不同的碰撞。

比起一直做相同的事情, 有些時候只是一點點轉彎, 遇見的風景可能就有不同。 這是一種樂觀看待的講法, 悲觀一點的, 或許轉了一圈, 沒有完成最近直線距離。

不過, 繞遠路又如何, 每一次的嘗試, 蓋芬成為兩個結果, 如預期的達陣, 還有不如預期的敗陣。 都是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 而認識自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因為可以讓我們減少在選擇上面的蹉跎。

一直在選擇, 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最優解, 所以需要透過不斷的嘗試, 一方面排除不優解, 又同時累積不同的經驗。 經驗多了, 判斷時就能夠準確了。

其實這幾天之中, 因為安排了旅行, 自然日更並沒有持續, 但我也不是馬上就放棄, 重新發文, 繼續的透過實驗, 有了不同的體驗與想法, 慢慢去找到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我很期待, 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夠成為常態分佈右邊的人, 清楚知道自己所需, 用更簡單的方式, 去實現生活的片刻須臾, 相信每個現在的嘗試, 都將引領自己, 成為一個更好的版本。

💌 我寫信,也回信,希望能有機會收到你的來信,「訂閱電子報」讓我們從網友變成筆友。👇往下捲動頁面👇直接填入 Email 一同交流,遇見未知的自己。 https://bamor.love/subscribe

--

--

Will Liu

懂命理、會改運,喜好分享、樂於助人的生活實踐者。最新資訊請前往 ➤ https://myname.link/willliu ⏎ 訂閱電子報 ⚩ https://lkw.im/subscribe